(原文[url=https://www.behaviorworks.org/files/articles/What's%20Wrong%20With%20this%20Picture-Parrot.pdf]https://www.behaviorworks.org/files/articles/What's Wrong With this Picture-Parrot.pdf[/url],译文有删减) 关于疾病,要养成两种习惯——施以援手,或至少不造成伤害。——希波克拉底
在希波克拉底这一朴素理想所表达的众多重要方面中,其普适性无疑是最关键的之一。这一伦理准则不仅适用于医生,同样适用于照护者;不仅针对疾病,也适用于行为问题;不仅对人类有效,对鹦鹉亦然。然而,尽管"帮助与伤害"的二分法看似简单分明,但在改变动物行为的具体操作中,这可能成为一个复杂的命题。 这幅画面有何不妥?
不幸的是,鸟类因咬人而被木棍钉在地上、因抗拒站手而被剥夺食物与社交、因长时间尖叫而被置于冷水淋浴中的情况并非闻所未闻。值得庆幸的是,大多数人都会判断这些方式极不恰当,甚至构成肉体虐待。但请思考以下针对鹦鹉常见行为问题的解决建议: 当鸟儿咬人时,将它摔在地上。当鸟儿拒绝出笼时,用毛巾或手套强行抓取。当鸟儿吵闹时,罩住笼子或在手上摇晃它直至其拍翅力竭。当鸟类啃咬橱柜时,可对其喷水或用勺子敲击平底锅。当鹦鹉抗拒"上手"指令时,可使其像爬梯子般反复在双手间移动直至精疲力尽。这些策略的不当之处更难被察觉,因为护理者长期频繁地收到此类建议。支持者们坚持这些手段能有效减少问题行为,并轻描淡写地说"管用就行!"。不可否认,这些方法确实偶见效(事实上,正是这种间歇性的效果导致人们持续使用,就像间歇性头奖使赌徒欲罢不能)。但比有效性更根本的问题是:我们缺乏判断和选择行为矫正方法的恰当标准。有效性只是标准之一,仅有效远远不够。